加盟炒股配资 青灯慧学理法
发布日期:2025-02-08 21:55 点击次数:54反躬自省,自我批评,悔过迁善的方法,虽然具有良好的精神生理效果。
但是,当孩子们进入8岁以后。
由于他们的道医和修真生理状态,已经处在以后天智识为主导的后天环境中。
智识的后天自主经验已经逐步加强,后天意识的智障对先天慧识的屏蔽作用已经开始出现。
那么这种反躬自省、自我批评、悔过迁善的方法,就需要加入一个“青灯慧学”的方法加以辅助。
支持这种反躬自省、悔过迁善的方法能够更顺利地在心中和脑海中产生生理作用。
展开剩余87%特别是那些在幼儿时代未曾实践过反躬自省的人,如果直接在少年时期才开始应用,或者在青年、成年、晚年时期才开始应用。
就更需要一些辅助方法支持这类反躬自省,自我批评,悔过迁善,真实地进入心灵和脑海中同步引起共鸣谐振。
当然,在幼儿时期我们也可以在父母的看护之下,同时学习采用“青灯慧学”的方法配合。
借此更好地提高幼儿期反躬自省、悔过迁善的效果。
“青灯慧学”,就是烛光强化学习法。
烛光强化学习法,在古代称之为“青灯慧学”方法,是前辈们在大慧大智状态下结合修真生命原理。
进行慧观后总结的一种“取诸于物,观之于身”的简朴而效果明显的学习增强方法、实践方法。
古代没有电灯,只有青油灯,所以简称为“青灯”。
古代,也曾有“青灯典籍伴终生”这个说法,只是没有记载详细的方法而已。
其实,这种方法在古代早就有了,历来都是口口相传,而没有公开传授而已。
现代,青灯已经少见了,但是各种蜡烛却仍然能够代替着青灯的功能。
青灯与电灯不同,青灯所发出的是自然光明。
这种光,具有自然的特性,与人体内环境具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量。
它能给人释放一种宁静、平和、安祥、温馨的气息。
西方虽然早已经使用电灯多年,但是他们在私人家宴、朋友聚会、情侣相约黄昏后,共同喝咖啡时,都仍然保持着在桌子上点上一支蜡烛的习俗。
这是偶然的吗?不是偶然的。
他们是在烛光中进行调节,获取能量,在烛光中去营造和感受一种意境。
他们虽然并不能完全解释其中的原理,但是由于他们的心境普遍都比较平静。
因而善于捕捉烛光中真善美的信息和能量,用来调节自己的心灵。
所以,蜡烛在西方一直没有被淘汰。
古代的青灯慧学,是观灯而返照于身内观心观脑,以灯光照心照脑,借光而明进行反躬自省,悔过迁善,宁神反思,从而开慧益智。
由于传统道德文化系统中,认为心具礼德,五行属火,礼德阳火充足则能够生出道德的光明,朗照内身国。
从而明白如何做人,如何修养道德,复归于德道。
但是,人们由于智障的阻隔,或者肝内阳木仁德的能量不足。
不能将仁德阳木的能量及时提供给心中阳火作为燃料使用。
心中阳火不生,阴火的烟熏缭绕却比较明显。
那么内心的光明就并不容易透发出来。
在此情况下,一方面需要通过坚持经典诵读,大量补充和矫正内五德的不足,涤阴增阳。
使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德的阳性能量充满五臟。
同时,也可以暂时先借助外明以照内,从而助发心中生出光明,既有利于培养慧明,又益于培养出智明。
从而,顺利进入明明德的修身状态,完成孔学中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《大学》学习实践过程。
或者完成老子学说中“绝学无忧”的学习和实践过程。
烛光强化方法,甚为简单容易。
只需要点上一支蜡烛,平放在桌子上,将烛焰的高度,调节至与眼睛平行高度,摆放在身体的正前方。
在宁静、平和、安祥、温馨的气息中观看烛焰。
睁眼观时,记住烛焰中的黑与白,也就是白光黑芯。
要遵从老子所说的:“知其白,守其黑”,因为只有知白守黑、才能在心中和大脑中调动深刻记忆。
在闭眼时,利用大脑本身具有的视觉残留功能,将烛焰的黑白整体图像引入体内的胸腔中央和颅脑中央。
如此反复观与引,视觉残留功能就会逐步延长。
成年人则相对较慢,儿童常常是一次观和照就会获得成功。
将此烛焰的光明,通过知白守黑而引入胸腔中央区,照一照心中——不是解剖学中心的位置,是中央。
放出光明照亮心胸或者全身,进行反省。
将烛焰的光明引入大脑中央,朗照整个大脑,整理一天的言行,理顺意识,整理善恶,存善去恶。
那么就会比较容易进入一种平静、宁静的状态,明显提高反躬自省、悔过迁善的效果,同时具有益智开慧的作用。
正如老子所言:“上善治水,水善利万物而有静”。
当身中的体液之水能够静下来,不再非正常性地、杂乱无章地漾动,使心灵与大脑的活动有序化。
也就自然能够良好地反躬自省,深入地反躬自省。
从而达到“慧明”与“智明”同步提高,易于同步进入明明德的境界之内。
并且,能提高和加快在学习中实现“与古人居、与古人谋”的成果,使慧识和智识同步上升至佳境。
所以,我们在开展德慧智教育、实践“与古人居、与古人谋”学习方法时,在进行每日的反躬自省悔过迁善时,可以配合运用这种烛光强化学习法。
使心身更好地进入高效状态,协同我们更好地实践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”。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感受到儒学的学习方法、道学——包括道医的学习方法,学习的步骤与高境界都是相通的。
至道无二理,妙法皆相通,都值得我们研究、继承和应用,使中华道德文化的承传,步入健康发展之路而兴国家旺民族,再创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。
本文摘自中央编译出版社《国学道德经典导读》(2011版,第116—118页),作者:熊春锦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